智慧惩罚——孩子成长教育的催化剂
发布时间:2021-9-4 19:38:31 浏览次数:217

智慧惩罚——孩子成长教育的催化剂

江西省新余市第三中学 黄文芽

摘要: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我深谙伤害了孩子身心的处罚就是体罚,让他们自主认识到了错误而接受的处罚就是惩罚。虽然惩罚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事先得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教育。为达教育效果,我时刻告诫自己在进行惩罚时一定要公平、公正,对所有孩子均须一视同仁,同时还要注意惩罚的及时性,要趁热打铁。诚然,面对出错的孩子,我们秉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用教师真诚、善意的批评和无私的爱,去焐热孩子冰冷的心,利用恰如其分的惩罚去鞭策孩子,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和积极奋发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教育 惩戒 惩罚 处罚

“你这两个蹲在这里,看你们作业还缺交不,你两个站在这儿面壁,看你们上课还讲闲话不。”“你这是第几次在课堂上讲闲话干扰老师讲课和同学听课的,你是第几次缺交作业,你呢?”“把手拿出来伸好,打手心。”班主任张老师正在处理缺交作业和上课讲闲话的几个学生。犯规的学生逐个不情愿地伸出左手,老师手持小木棍,在该学生手心中敲打了两下,边敲边说,看你还会不做作业么,看你还会不会上课和他人讲闲话么。“讲话学生不准上课,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在这补写好赶快上交过来。”老师生气地说。学生低沉着脸,似乎含着眼泪,看得出学生很是难过。没有交作业的学生不情愿地拿出书和本子趴在教师办公室的桌上慢悠悠地画着。一个讲闲话的学生面朝墙壁站着思过,另一个正在办公室走廊里蹲马步。此种体罚现象在当今中小学校时不时地不同程度地出现。

我班有一个男生名叫李俊平,平时总交不上作业,前两天,在地理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讲闲话,跟地理老师顶嘴,闹得地理老师火冒三丈无心情上课。班长叫我过去处理,我把李俊平叫出班级,让地理老师回课堂继续上课。我叫李俊平把自己违反纪律的过程告诉我,地理课后,我到同学间去了解情况。因他多次在课堂上讲话,违反纪律,教育无果,气不过,我打他手心。处罚李俊平同学过后,我私下想,体罚学生其实是我的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有时我真不想这样做,很担心,怕管严了,万一学生想不开了,出现什么问题,真是得不偿失。可自己作为老师又于心不忍,想尽快纠正学生这种讲闲话不交作业等现象,因我多次教育不管用,只有操起班规戒尺,对学生进行体罚。我无可奈何,只能出此下策。

通过这种体罚手段,犯规学生能好一阵子,他们能一时长记性,明辨是非,敬畏制度,同时又能使得集体目标得以实现,达到教育其他孩子的目的。我还用这种体罚办法隔两天处理一两个这样累教不改的,学生的违纪行为有所收敛,班级的教育管理有所收效。

可处理完后我总是心有余悸。最近,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教育法规,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三章学校保护”中的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内容,使我猛醒,原来这种体罚是违法的。我开始分析我的体罚(打手心)这种教育手段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负面影响。如造成生理伤害,压抑聪明才智,伤害自尊自信,影响个性发展,导致精神压抑,造成师生隔阂,降低教师威信,影响家校关系。

记得年轻时,我曾狂怒用巴掌扇过学生耳光、拧过学生的耳朵、用脚踢过学生等体罚手段教育学生。我也看到过有关媒体曾报道过学生因老师的体罚而受到身体伤害,当事教师被依法进行了处理。我后怕过,很是懊悔不该生气,不该不冷静地体罚学生。自己暗自下决心今后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用体罚教育手段。

我还暗想,有些违规学生经常受到我的粗暴训斥、体罚,可能会变成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常被我打骂的学生,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我再次体罚。怪不得我班曾峰同学课堂发言时生怕我叫到他,老是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一旦老师叫他发言,他也不敢大声表达,原来是我的体罚教育方式原因。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形成自卑胆小撒谎的性格。有些学生受到体罚,感到非常委屈、恐惧,负担沉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我班范阳同学很怕打手心,打完手心后他暂时安静,表面上假装很平静。有一次他违反纪律被我体罚打手心,后来他和同学嘀嘀咕咕说:“我恨死了黄老师。”这样影响师生感情,很难形成向师性。

我纠结,对违纪学生实施体罚是我的失助与无能,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降低了我在学生中的威信。可转身一看,周围我们身边的老师,哪个严厉、厉害,会使用体罚手段,他所教的功课成绩就好。我彷徨,我徘徊。既然体罚有如此多的危害,那么在中小学体罚现象为什么还那么严重呢?我开始在中国教育史上翻阅相关材料,发现体罚是传统思想的潜在影响、教师简单粗暴手段贫乏和学校缺乏对体罚的认识并对教师教育不力所造成的。

在中国早期的学校里,弟子的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如《学记》中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两种教师用具,一个是教鞭,一个是戒尺,惩戒不听话的学生,以儆效尤。在封建社会里,体罚被当作了老师的法宝。所谓“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封建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这样的教师。

我工作有热情,要求高,事业心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见不得学生违纪,对不争气的学生,使用体罚强制措施纠正其不良行为,却还能得到家长的表面理解和支持。

当然,有时我很迷茫,也很牵强,我知道自己使用这种体罚手段,是不对的。我矛盾过,思想深处反复挣扎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但我深知:没有惩罚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无毒无害的成长催化剂,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求我一定要明确惩罚与体罚的区别。罚站、罚跪、罚蹲马步、打手心、拧耳朵等等这些均是触及身体皮肉有损身体健康侮辱人格的,是体罚。惩罚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强制性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措施,

对他们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为防止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使用惩罚手段的走偏,我时常翻阅词典,查找“惩罚”与“体罚”的区别,学习相关教育管理理论,认真研读《教育法》《学校教育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儿童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有关文献和书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养,告诫自己冷静处理学生问题,怀拎教育管理机智,适时回诊惩罚反思,总结成功教育经验。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增长了一些教育处理问题学生的能力。在日常班级教育和英语学科教学活动中,我更多地使用赏识或欣赏教育手段,正面教育鼓励孩子更加奋发向上,同时,有效利用学生犯错的教育资源进行惩罚教育,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为提高惩罚教育的有效性,我积极营造向上向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感恩、公德、文明礼仪和校纪班规教育,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思考课堂规定,增强自主意识,及时建立课堂常规,宽严相济,严格遵循惩罚的目的性、灵活性、多手段、重效果的四个原则,针对不同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罚对象的性格类型,灵活选择不同惩罚方式,把握好度、抓住好时机,在惩罚时尤其要兼顾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惩罚教育效果。

对于惩罚方式的选择问题,这是教育处理的难点。如我班谢鹏睿同学经常出现上学迟到或者不能准时交作业等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我就通过一定量的抄写等方式来对他进行处罚,让他把时间夺回来;对上课讲闲话等破坏其他老师的教学活动的刘怡旻同学,我请他站到教室后墙、座位边或到班主任办公室里进行反省,并注意时间的把握,10分钟不为过,情节严重的,一节课时间的教育也是可以的;对于在上体育课时,艾承润同学不遵守纪律,站队不安静,体育老师惩罚他,叫他独自站在队伍外反省,也是不为过,因为体育课就要求身体进行活动,惩罚与身体相关的活动也是很自然的事,罚跑或者俯卧撑等都是锻炼,但要考虑到对没有能力完成者或者身体不适者,应该禁止采用罚站或者跑步等方式,如果有这样的同学出现问题,我就采用抄写单词或课文和写检讨书等方式进行惩罚。

    另外在惩罚时,我非常注重对违纪学生的心理疏导。对艾承润、刘怡旻等几位同学实施惩罚后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他讲道理,谈看法等,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要求他们与同学共处时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敬畏纪律、敬畏课堂。否则孩子如果心里想不通,对成长是害处很大的。教师的爱与指导是犯错受罚后的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收获教育效果的强心针。

在惩罚过程中,我还有个重大发现:体罚与惩罚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合理的处罚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处罚权,也应该恰当地利用处罚权。但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会特别地掌握好处罚的“度”,我知道,超越一定的“度”,合理的处罚也会变成体罚,因为,它伤害了学生,而不是教育了学生。比如,我班有一个叫王子豪的同学,经常迟到、上课开小差、不参与集体活动,而且上课时多动症时常发作,在我经常教育无效的前提下,则安排他适量地罚打扫卫生、罚跑步、罚抄写单词或课文等,可这属于体罚的范畴。然而,罚抄写单词或课文解决了王子豪上课多动症问题。还有一个例子,我班有个学生成绩还好,名叫刘辉杨,他原来是劳动委员,后来因为他多次犯错(有一次乱抛纸屑被学校领导抓到、几次作业未及时上交、和范阳同学在上数学课上打架等等),自己主动辞去劳动委员一职。有一次,又轮他扫地,他不扫,和学生讲话干扰另外一个同学履行值日的职责,劳动部的胡俊斐告诉我,现在刘辉杨很是捣蛋,管他没用,还和他吵嘴。我听到此事后,立即深入了解情况,核实后,找到他,指出他没有履行好今天值日的的职责,本来要扫教室一天,现罚扫教室二天,这就是合理的处罚,如果罚扫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属体罚,让他认识到因为没有履行好职责,必须受到惩罚。孩子很小的时候大多好动,喜欢跑来跑去,作为家长一般不会去过多限制他,只会预先提醒他,于是小朋友可能在路边因为跑太快了不小心摔一跤,他摔痛了,这对小朋友是一个伤害,但他却知道了跑的时候一定要看路,而这个摔痛也成为对他不小心行为的一个惩罚。

有时我在惩罚学生时,不小心变成了体罚或变相体罚。我清楚自己的教育行为,体罚有时是我泄愤的渠道,我给学生体罚后他们除了增加反感、不屑或是精神受损外没有任何益处。在初一上学期我体罚黄雨晨,是因为他刚刚和班长打架,我教育了他。自习课上班长管理他,叫他不要讲闲话,他不理班长,依然我行我素,还变本加厉地搞乱自习课纪律,班长过来叫我去处理这件事,此时我气不打一处来,我是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我知道我也错了。在处理这样的事情时,不该生气不冷静。深刻认识到:惩罚只是一种手段,是教育的一个环节。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有一种约定(至少是默契),哪种行为会受到何种惩罚,初犯、再犯、屡犯各是如何惩罚。学生犯错后教师必须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绝不能只听学生的片面之词,不能武断判定对错,如果有必要还真的要明查暗访一番。然后,教师心中必须了解被惩罚学生的状况,即心理状况和身体状况,前者关系到惩罚能达到的效果,甚至关系到学生是否会想不通做出过激举动,后者同样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惩罚的预案,即要知道惩罚的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施行惩罚的流程,在惩罚之前和之后,应该与学生交流,或是告知学生为什么会有惩罚,通过这个惩罚应该了解一些什么。如对李俊平同学,违反课堂纪律,与老师顶嘴,不交作业等问题,我是一定要了解情况,问上课老师,向学生了解事情缘由,问李俊平本人,告诉他应该受到惩罚,并叫家长过来学校共同处理他,他本人必须写检讨向老师亮承诺作保证,在全班学生面前向老师道歉,同时背出地理书上那节课的重点内容,还要罚扫地一天。当天处理这个问题时,因为很是生气,我也打了李俊平手心,事后我向他道歉。惩罚结束后我密切留意李俊平的一举一动,问自己惩罚达到目的了没有?李俊平情绪如何?行为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就要思考如何巩固成果,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则需要反思前面的惩罚为什么没有起作用,能否换其他教育方式吗?施行惩罚时一定不要生气,绝不能在愤怒的情绪下施行惩罚,如果真的气不住,可采用各种手段平复心情,时刻提醒自己务必平心静气地与李俊平同学交流、最后才能施行惩罚。这样,犯错的孩子很快就会理解并接受。千万不能像文章开头出现的班主任张老师那样简单粗放式地敲打两下就完事,那是彻头彻尾地体罚学生。